很多企業加入校招的隊伍,只是出于周圍企業都在參加校招這么一個毫無意義的理由。可是,校招和社招最大的區別在于,除去春季的補招,它一年就一次。這一年的時間太長,變數太大。即便是年年做校招的企業,也無法準確預測明年會是個什么情況,更何況是初入校招圈的企業。
就這段時間自身的經歷來看,今年和去年校招相比,又出現了幾個不一樣的變化。
首先,海報、橫幅、宣傳冊大幅度減少,很多高校完全禁止紙質類宣傳資料的出現。去年滿眼可見落地超大展架,可今年也是急劇減少,偶爾看到一兩個。
其次,互聯網信息推廣的力度加大。學校也深度融入互聯網,除了傳統的招聘就業網,學校的校園官微、就業官微實時更新與推送企業招聘信息,讓學生能夠更加便捷的獲取相關信息。這也是紙質宣傳被禁止的原因。
再次,網申通道變得更加簡潔。很多企業已經不再局限于招聘網站的簡歷投遞,轉而將簡短申請渠道二維碼直接貼在了宣傳信息上面。學生即便沒有簡歷,掃碼填寫相關信息,即可獲取宣講和面試邀約。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企業已經意識到,學生的爭搶愈發激烈,從買方市場正在轉變成買方市場。如果依舊通過篩選簡歷再面試的方式,目標群體將會急劇縮小,最終會導致企業招不到足夠數量的合適學生。
接著,宣講完即面試更加普遍。理由其實和上面差不多,因為學生被更多企業給稀釋了,企業只有用宣講完后有面試或筆試,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前來參加宣講。在我看來,這多少屬于無奈之舉。
另外,企業扎堆造成宣講和面試資源的極度稀缺。企業越來越早的進入校園,導致新生開學季校招就已排滿了各大院校。越是火爆的學校甚至衍生出了一種論資排輩的現象,就是學校就業辦在審核宣講申請信息時,會查看企業情況、招生人生等情況,再做綜合考慮,將資源有限給他們覺得更有價值的企業,導致一些企業一再申請都無法通過。
最后,電子三方開始試行,兩方協議開始普遍。互聯網的影響無處不在,有的學校或地區已經開始試行電子三方管理系統。學生簽訂三方后,再導出蓋章即可。另外,三方的約束力也在逐漸降低,很多企業與學生簽訂兩方協議即可。這給學生帶來了好處,對企業卻并不一定是好事。有些企業會用三方來增加學生違約的風險,如果新的企業并不介意這一點,那么違約的風險將會增大。
以上這些列舉,是關于校招的大環境變化,另外,就學生而言,也不一定是企業需要的。同樣的應屆畢業生,校招給的待遇比社招高了不止一個檔次,給到的崗位也不會一樣。因為就校招而言,所有企業都明白,招進來的前兩年,是需要培養的。而社招,招進來就是需要做事的。
本身來說,這個出發點是沒有問題的,自己招的新人自己培養,從長遠角度來看,是有利于企業的發展的。但是,在人云亦云的大環境下,學生失去了以前學生的學習心態,企業也失去了尋找“千里馬”的心態,更多的被“如果我不錄用他,就會被其他企業搶去”這么一種病態的想法所代替。
今年我們校招就碰到了這么一個奇葩學生,讓我狠狠地懷疑了一下,我們的校招流程是否有問題。這個學生并不是我們此次校招宣講學校的學生,而是周圍一所高校的,通過了群面和技術面試,還不等我們和他溝通薪資問題,他主動找上了我們,希望和我們當面溝通一些問題。于是我們約到了一家咖啡廳。
原本以為是一個意向度很高的學生,可接下來的對話卻讓人大失所望。他成功的避開了所有核心問題,問了下面這些問題:
情景再現:
學生:你們公司軟件研發團隊有多少人?
我們:研發人員在600人以上。
學生:你們才這么點人。
我們:???????(內心os:研發600多,全公司2000號人,這還少?)
學生:像你們這種小公司,給的工資不高啊。
我們:???????(內心os:我們公司小?我干了這么多年我怎么不知道。)
學生:宣講時你們說你們是自建的辦公大樓,我看也不是很大啊。
我們:??????(內心os:有幾個企業是自建辦公大樓的?我們有好幾棟啊。)
學生:你們公司有空調嗎?
我們:??????(內心os:同學,你面試不通過,請回吧。)
可是,即便是這樣的學生,他卻告訴我已經被幾家公司錄取,自己正在考慮去哪一家。我從來不拒絕招收優秀的畢業生,可是這樣的還是算了吧。
所以,校園招聘,你們企業真的需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