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是公司里專門負責大小工程的采購工程師。她現在手里拿著一項新設備的安裝工程的驗收報告,里面的一句話讓她很頭疼。
公司有批設備在安裝調試后,需要接上永久性的水、電、壓縮空氣管路。工程的承包商是一家專業的建筑安裝工程公司。工程完工后,負責這批設備安裝工程的廠務工程師段剛寫了驗收報告。報告上對所有項目的檢驗結果都是合格,除了一項,就是水管。報告上說,根據與工程公司簽訂的合同,水管應該是A品牌的,而現在去檢驗時卻是B品牌的,所以“要求供應商全部更換成A品牌”。
黃瑩詢問過工程公司的負責人劉經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劉經理說當時A品牌的水管運到后,外包裝在運輸過程中受損了,有部分水管有變形,為了保證質量,就沒用這一批A品牌的水管,退貨了。但是換貨已經趕不上交期了,就調配使用了當時另一項工程中正在使用的B品牌水管,因為那一項工程的交期沒有那么急。劉經理還特意說明,這兩個品牌是同一個品質水平的,甚至B品牌比A品牌還稍微貴一點。
黃瑩也和段剛做了溝通,段剛的想法是:他也知道從口碑到價格,B品牌在市場上都是不遜色于A品牌的,甚至還略好一點。但是這只有行業內的人知道,而且只是一種“心知肚明”的狀態,沒有任何地方有過正式的評估。如果要求供應商按照合同要求來做,將來有了問題比較容易處理。如果供應商沒有按照合同來做,而作為驗收工程師又接受了,將來出現任何問題,那......
水管的成本在這項工程中占比是很高的,而且已經鋪設好的質量很好的管路,非要拆了重鋪,對誰都沒有任何好處,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那么,黃瑩應該怎么做呢?
2 對和錯
在這個案例中,根據合同,劉經理的工程公司的確是違約了,但是很明顯是出于善意——是為了保證質量而且按期完工。段剛的想法雖說主要是為了自保,但也有他的道理。對于水管知識知之甚少的人,怎么會知道A、B兩個品牌的差異有多大,以及這些差異對企業又意味著什么呢?將來如果真出了問題的時候,誰來負責解釋這些差異?誰解釋才有公信力?
面對這些問題,黃瑩做了那么幾件事:
1、讓劉經理寫了一份報告,說明當時買了多少A品牌的水管,幾號到的,如果換貨需要多長時間,會對工程交付日期產生什么影響。附上當時的送貨單影印件及退貨時拍下的A品牌水管外包箱受壓變形的照片。另外,還把A品牌水管和同規格的B品牌水管的所有技術參數做個對比。
2、找到另外兩家信用相當好的五金水暖的供應商,請他們幫忙提供了A品牌和B品牌兩種水管一年來的價格和供貨周期,同時請這兩家供應商對A、B品牌做個選型推薦。在他們提供的價格表里,B品牌的價格總是比A品牌略高一點,大約2-3%的樣子。他們的推薦時的評語是“差不多”和“B品牌略好一點”。
3、與劉經理商量,將工程款的5%作為質保金,一年之后再支付。劉經理本來覺得很不公平,但黃瑩提到劉經理應該在更換品牌時先征得客戶書面同意,自行更換也是劉經理本身處理有疏失的地方。再說5%的金額晚付并不會實質性地造成太大損失,只是表明個態度。這比拆了重裝損失小多了。劉經理想想也就同意了。
4、請段剛把他驗收報告里的“要求供應商全部更換成A品牌”這句話改成“請供應商提供兩個品牌產品的主要技術參數對比,并做出合理性說明和質量保證。”段剛本來有點猶豫,但黃瑩把自己拿到的劉經理的報告和市場調查報告給段剛看了,并且告訴他劉經理已經同意5%質保金一年后支付時,段剛馬上就把那句話改了。
3 案例要點
在解決這個問題時,黃瑩確定供應商的違約完全是出于善意,并且對公司沒有產生任何損害的情況下,她沒有為難供應商,而是集中精力解決了信任問題。具體地說,是要讓將來任何人看到當初的做法時,都相信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所以她把那些原來只是當事人“心知肚明”的事,用有序組織的證據清楚地呈現了出來。
她用信用良好的其他供應商為“B品牌不遜色于A品牌”背書,并且有正式報價做支持;同時用劉經理工程公司的送貨單、貨損照片等證據呈現了“工程公司是不得已而為之”這個事實;最后,也讓廠務工程師在這些證據中獲得自己不會承擔太大風險的信心,從而順利的化解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