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有位同學加了我微信。他對我說,他在某公司擔任HR專員。他說自己在專員的位置上呆了三年了,有好幾個部門的同事都升到主管甚至主任了,但自己始終沒有發展。
他問我怎么辦。我說很簡單啊,馬上去行動。
同學又問,怎么行動呢?我說去看書、去聽課、去和上司多接觸,聽聽他的意見,讓他對你產生好感。我說,你可以向侯老師學知識,但我不能決定是不是升遷你。他說,好吧,然后沒有再說話。
2017年的時候,這位同學發了一條“新年愉快”的祝福短信。我問他再近怎么樣了,他發來一個苦笑的表情,說自己還在專員的位置上。我問,要加油哦,他說,是哦,一年又過年了。
2018年初,同學又發來一條祝福的短信。他說,現在還在專員的位置上,這個位置上已經滿滿5年了。他對自己的現狀很不滿意,有時很想去外面試試,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機會,但感覺自己的能力又不行,更新簡歷時感覺自己沒有什么亮點。
同學問我,怎么走出困境?我說,你就在這個職位上混著吧,生活平淡一點也不錯啊。轉頭,我在心里嘆一口氣。這個家伙只是在口頭上說自己處在困境,其實根本就沒有前進的動力。
一個人,如果沒有對未來的渴望,是永遠邁不出前進的那一步的。
(二)
和你講講牛人唐駿年輕時的經歷。
唐駿,天資聰穎,雖為工人子弟,在21歲時已考上了北京郵電大學的研究生。那一年是改革剛開始不久的1985年,他非常想出國,但后來他了解到北郵的出國名額已經用盡。于是,他就挨個給北京的高校打電話,詢問有沒有剩余的名額。
后來,他了解到北京廣播學院(俗稱“廣院”)還有名額,于是他馬上騎自行車過去,要求轉入廣院讀研究生。廣院的老師覺得很好奇,并叫他慎重,因為有三個顧慮:
一、廣院是二流院校,不如北郵有名氣;
二、就算轉過去,也不一定能出國;
三、盡管有名額,但已錯過時間,出國要教育部決定。
唐駿沒有猶豫,馬上把檔案轉了過去。為了讓教育部給自己出國的名額,他前后打聽,后來了解到當時教育部主管此事的是李司長,于是他在教育部的門口等李司長,并足足在門口站了整整四天。
早上7點不到,唐駿就到教育部門口去,見到李司長,唐駿主動打招呼說“李司長您早”。中午李司長出來吃飯,唐駿又招呼“李司長您出來吃飯?”。等到李司長出來吃完飯,唐駿又說“您吃好飯了?”再到下班的時候,唐駿再招呼“李司長,您下班了?”
如此堅持了四天,效果明顯。
第一天,李司長覺得這人很奇怪;
第二天,李司長關注這個青年,覺得此人有些不正常,怕他有什么偏激行為;
第三天,他又覺得這個小孩子過于倔強,看上去很可憐;
第四天,李司長忍不住好奇,終于忍不住開口,問唐駿到底有什么事。唐駿如實告知,李司長說知道了,說自己了解一下。唐說多謝,會一定等他的消息。
第五天,唐還來。
第六天,李司長告訴唐駿:你可以出國了。
就這樣,1985年,唐駿終于到了日本。他第一次乘坐新干線, 這段經歷也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在新干線上售賣食品的列車員,在進入每一節車廂之后都會向乘客鞠躬,再開始自己的工作,在離開一節車廂的時候,會再次向旅客鞠躬。唐駿甚至發現,即使穿過一節無人的車廂時,推著貨車的列車員也在向空無一人的車廂鞠躬。
日本人的這種認真、謹慎、努力的工作態度,讓唐駿感覺很震撼。很多年后,唐駿回到中國,說那新干線上的經歷是他出國后的第一堂課。
再后來,他去了美國。因為他抓住時機,并且做事認真,后來設計了一款功能非常不錯的軟件,并被一家美國投資商看中,用8萬美元購買了專利。他沒有想到的是,在后來短短幾年內,他設計的這個軟件被用到了1億多臺VCD/DVD上。因為當時按使用權收費,即使每臺只取2-3美元,他也獲得了2一3億美元的收入。
再后來,唐駿一路輝煌,創辦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一名耳熟能詳的牛人。
(三)
過去幾年,我分別了解過潘石屹、任正非、褚時健、馬云、雷軍、張瑞敏等企業家的經歷,也讀過李嘉誠、史玉柱等人的傳記。雖然我知道這些書非他們所寫,故事的真實性也會有些泡沫,但總體上,他們的發展軌跡是清楚的。
我一直在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什么讓他們如此不安分?
二、他們憑什么取得成就?
三、在遇到困境時,他們又為何能迅速反彈重現輝煌呢?
我之所以對這些問題感興趣,本身也是因為我是個不安分的人。1999年,我放棄人民教師的公職來到沿海,其實并沒有太多的想法,只是骨子里不想一輩在學校窮呆下去。每年一樣的書本,沒有挑戰,待遇又差,我真覺得那至少不是適合我呆的地方。但老實說,我來廣東這么多年,我的成就很小,最多只做到大型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然后就轉了行成為職業培訓師。所以,第一個問題實際上是我自己的問題。
另外,因為我現在從事了培訓師這個職業,探索什么是管理、什么是態度、如何影響一個人是我終生的課題。所以,這些問題的答案,也是我特別希望和學員們分享的內容。
大部分書上的靜態知識,對人生實際上并沒有益處。就像初中、高中歷史書上的內容,告訴你哪年發生了什么事,誰又起了義誰又革了命誰又發現了什么,但如果沒有細節,對于人生沒有絲毫幫助。現在我倒是對細節著了迷,我特別想知道,當時那個人為什么作這個決策?當時他是一種什么情緒狀態?當身邊的朋友都不能理解他的時候,他又是如何行動的呢?
關鍵是行動。當然,行動背后是思維,思維的背后是問題。這一點,我昨天在《員工輔導技巧》課程中已提到,我們每天的每個行為,實際上都對應了每一個問題。比如,早上一睜眼,你問自己“幾點了?要不要再睡一會?”,就決定你會不會起床。
提出的問題不一樣,行動的軌跡就不一樣,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這個問題我還在探索之中,為什么每個人提出的問題不一樣?是由性格決定的,還是不同的經歷?
或者都有吧。比如說,和我交往的,基本都是正能量的人。因為相同的氣息,我們愿意坦誠交流。那些佛系的人,活在與我們不同的世界。
我始終主張,人要奮斗,人要折騰,人要快感。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背景,都出身底層,但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給孩子創造比自己好一些的條件。
命由我造,雖然運氣我控制不了。我不追求絕對的公平,我相信自然的法則。
(四)
說回唐駿和那位同學吧。
唐駿的經歷再一次證明了一個道理:成就與渴望成正比。能毫不猶豫地挨個打電話,能毫不猶豫轉到一個聽上去更差的學校,能毫不猶豫地去在門外等四天,足以證明他內心的渴望。即使時光已過去33年,我仍能感覺到唐駿內心的熱烈。
那位同學正好相反。他的有些同事獲得晉升,一定是因為心中有獲得更高職位的渴望,一定為這個目標努力認真努力過、付出過。而他自己,一直不愿學習,不愿意積極主動地溝通,當我叫他馬上行動時便不再言語,在這個位置上呆五年也不奇怪。
有一句說得好:有夢的人睡不著,裝睡的人叫不醒。所有的事實都指向這一點,知識、學歷、顏值固然重要,但你有沒有渴望決定你能走多遠。
每一個人,都渴望獲得成功,但成功這道菜,卻離不開渴望這個配方。一個人,如果年齡即使年輕,卻已經心如止水,和死魚已沒有什么分別。
什么是渴望?是你做夢都會想到的東西,是你即使面對困難也毫不猶豫行動的事情,它會讓你談到那件事情時手舞足蹈,它會讓你為之熬夜、加班以及投入所有的時間去爭取。
好吧,請問問自己吧。假如你對現狀不滿意,你的內心有什么渴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