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雖已結束,然而對于依然奔波在求職路上的應屆高校畢業生來說,曠日持久的“人生大考”卻還未“塵埃落定”。相比往年,近兩年高校畢業生的求職現狀如何?他們在求職時面臨哪些困擾?招聘市場有哪些新現象、新趨勢?帶著問題,記者走進專場招聘會和大學校園,采訪了高校畢業生與人才市場、用人單位相關負責人。 招聘渠道多樣現場人數變少6月9日,今年第21場北京海淀大學生專場招聘會在中關村人才市場舉辦。現場共有市內外20余家公司提供各類就業(實習)崗位100多個。然而記者發現,一些參展企業臺前卻無人問津。下午1點,用人單位便提前離場。
“招聘會上求職的人少,并不代表有求職需求的人少。除6月份已不是求職旺季外,招聘方式多樣化是現場求職者減少的主要原因。”中關村人才市場工作人員表示。
如今,“互聯網招聘”“社群化招聘”成為招聘新趨勢。高校畢業生足不出戶便可了解企業、投遞簡歷,通過專業測評、直播網站完成筆試、面試。一些企業招聘還需要求職者發微博求校招內推碼或讓“親友團”點贊支持。“90后是‘網絡原住民’,我們要迎合他們的生活、交往方式來設計招聘。”某互聯網公司校園招聘項目負責人說。
“從去年9月起,我便在拉勾、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求職平臺上進行了注冊,還收藏了各大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官網的網址。找到工作前,我每天都會去看下這些網站有沒有職位更新和可去的招聘會。”四川大學研究生易佳華不僅對眾多招聘網站如數家珍,還加入了3個求職微信群,關注了心儀公司的校招公眾號。“這樣隨時隨地都能看到求職信息,把零碎時間利用起來。”
“我一共投了60多份簡歷,有十幾家是在企業校招官網填寫的電子簡歷,其他的是通過求職平臺或電子郵件群發的。據我所知,不少同學投的簡歷比我還多。”易佳華告訴記者。
對于企業來說,企業招聘微信群則起到“電子人才庫”的作用。在海淀大學生專場招聘會上,某企業招聘專員向記者展示了企業招聘群的二維碼,并推薦給身旁的求職者“掃碼入群”。“微信群既有助于前來應聘的畢業生互相交流,也方便公司發布通知,管理、增補人員。”該專員說。
落戶政策收緊去留都挺尷尬
隨著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管控力度增強,落戶北上廣的門檻也越來越高。
“‘你找的工作解決戶口嗎?’這已經成為同學們之間寒暄的方式。學院輔導員老師也勸我們,如果用人單位不給落戶,就先不要草率簽下‘三方’協議。”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陳希對記者說。國家與北京市公務員考試落敗后,她打算去重慶發展,“在北京上了7年學,現在卻得打道回府,感覺挺沒面子的。”陳希嘆了口氣。
隨著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步伐加快,更多畢業生像陳希一樣選擇離開。“今年來這里應聘和登記求職的應屆畢業生比往年減少了近2/3。”中關村人才市場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說。
但也有部分畢業生仍舊對戶口“一往情深”。“有戶口才有歸屬感,才有堅持留在北京的意愿。”陳希的同學婁倩也曾陷入焦慮。研究生三年級期間,她一直在某大型房地產企業擔任文案策劃崗實習生。然而,幾個月前,她卻被告知轉正后“解決不了戶口”。對此無法接受的婁倩只好重新踏上求職路,所幸她趕上了某高中補錄編制內語文教師的“末班車”,拿到了北京市民的“入場券”。
對此,用人單位同樣顧慮重重。由于無法確定是否能申請下進京指標,當應聘者詢問相關問題時,一些用人單位只能以“不承諾”“不保證”來回復,失去了許多優秀應聘者。還有一些用人單位擔心自己成為畢業生“變身”北京人的“跳板”,要求應聘畢業生附加簽署最低服務期限和高額違約金合同。
某國企人力資源負責人丁女士表示,她所在企業對于戶口指標采取擇優配給方式,嚴格考慮畢業生學歷、專業、是否為核心崗位,是否符合引進要求等。“高薪和戶口,經常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畢業生應該做出恰當的心理預期,根據個人條件取舍。”
“找工作時,我首先考慮的是職業興趣和發展前景。”目前就職于某電商平臺的易佳華說。不過,同事告訴她,至少要兩年,她才能拿到工作居住證。
起薪低于期待成長性更重要
據智聯招聘調查顯示,今年應屆畢業生的實際簽約平均月薪為4014元。
“起薪比我想象的要低,我的工作不僅辛苦還危險。5月底廠內檢修時,搭檔的一次誤操作,我的胳膊差點被卷入壓條機鉸刀。”臨淄化工職業學院的李浩翔學的是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全勤工資3100元。前幾天,他剛從實習單位———淄博齊茂催化劑有限公司辭職。“我希望做個相對輕松些還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專業不對口也沒關系。”李浩翔一邊“刷”著58同城的招聘信息,一邊說。
在上海從事英語翻譯工作的本科畢業生薛薇對“錢不夠花”也深有感觸。她現在每月工資5000元左右,除去房租和日常開銷所剩無幾,有時還要靠父母接濟。“已淪為‘吃土少女’。”薛薇在朋友圈里“吐槽”道。
2016上海地區應屆畢業生外資企業就業環境指數調研報告》指出,2017年上海應屆大學生的薪資期望平均值(稅前)6830元,而受訪外企對應屆畢業生計劃提供的平均薪資(稅前)為5068元。
“這說明,就業市場對大學畢業生當期效益創造的期望值較低,同時也說明,我國新行業和新競爭優勢正在孕育和創造的優質崗位有待進一步充分釋放。”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所所長鄧希泉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建議:“大學生在剛踏入社會門檻時,要少計較起薪點,端正心態,以提升自身能力、創造明顯效益來獲取薪酬較快增長,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空間。”(李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