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一直側重于找到更快、更好的方法來理解沖突,最好是一開始就避免沖突。然而,弗吉尼亞達頓商學院的副教授里斯汀 ? 貝法爾在最近的研究中完全顛覆了傳統思考沖突的方式。通常,通過分析團隊成員各自到底在爭吵什么,我們可以預測沖突的結果。但是貝爾法卻認為我們理解的角度是錯誤的。恰恰是團隊成員如何爭吵決定著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文化規范在每個國家都發揮著作用,比如在美國的工作場所,辯論中要直接,但是不要太激烈。當你發現你的同事在和你辯論中有受到傷害的那種憤怒的感覺,就需要意識到自己幫了倒忙。
先前的研究將沖突分為不同種類。例如,任務型的沖突是由于團隊成員對他們的工作有不同的看法而導致的;關系型沖突則涉及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以及自我沖突。研究人員采訪不同團隊的成員,詢問他們被卷入各類型沖突的多少,為這個團隊打分。但這種方法得出的實證結果并不總是符合理論預測。為什么?因為團隊成員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來對抗同一件事情,這將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
這個區別很重要,因為我們知道,人們會以幾種可預測的方式來應對威脅。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同事們會逐漸了解彼此,他們開始理解,那些似乎總是破壞別人的人并沒有惡意,他只是一個很糟糕的溝通者。但是許多公司的團隊是流動的。此外,一個團隊可以在一個項目中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在另一個項目中,這種經驗是不可復制的。
于是,著手了解人們的沖突表達,了解他們是如何以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來表達反對意見十分重要。在其他領域,包括婚姻領域,研究人員也采取著類似的方法研究。心理學家約翰 ? 高特曼和他的同事經過多年的觀察,編纂方案來描述夫妻爭吵的不同方式,這些方式得以讓他們精確預測那些將在未來分裂的夫妻(在1999年,準確度達到94%)。
那么,當觀察沖突的的時候,需要尋找什么?如何來度量沖突表達?貝法爾開發了一個框架,給予可度量沖突表達的兩個維度:表達對抗的直接性以及對抗的強度。直接的表達要明確交流者用語言以及肢體語言來傳達信息的直接性。間接的表達往往涉及第三方,如辦公室八卦,或者發生問題只是暗示,讓傾聽者自己去意識到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