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不應該成為工作的常態
筆者曾服務過一家公司,雖然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企業,但是老板對于管理層、技術層卻并不贊成加班。人的大腦是一臺高運作、高效能的機構,如果長時間的加班、高強度的工作,其工作質量勢必會受到影響。因此,公司提出《高效工作五小時》的標準,即管理層與技術層每天高效工作五小時。那么就會有朋友位,其他的時間干啥去?
是啊,其他的時間干啥呢?古語云:磨刀不誤砍材功。一天上班時間八小時,并不是說你去玩那三小時,而是進行提升與休息。一天八小時安排如下:高效工作五小時,學習二小時,放松一小時。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其效率會大大的提升,其效率比工作十二小時要強許多(注:在作者新書《人力資源在左 員工在右》一書中有詳細介紹)。
在快節奏的市場中,大多數人都在用生命換金錢,但并不一定能換到未來。加班猝死相關的報道已經成為了都市人無法饒開的一個結,每每看到都會無比的難受。特別是作為HR者們,如何來平衡加班為企業創造利潤與讓員工身心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
加班對于員工來說,肯定是及不情愿的;對于老板來說,也不一定高興。很多人可能誤認為老板都希望員工加班,但真的不一定。2008年,筆者初到一家服裝民企工作時,公司實施的是六天制,每天加班還特別嚴重,因受到“高效工作五小時”的影響比較大,因此很不適應。
怎么辦?于是開始統計分析各個部門的加班情況,經過近半年的統計分析,很多部門工作其實是不需要加班的,但由于受到個別上游部門(如商品部)的影響,不得不加班。這種被動的加班對于員工來說是相當的痛苦與不情愿的。
找到問題的癥結后,開始與商品部經理進行溝通分析,調整流程與工作量化分析,以提升團隊的工作效率。同時給老板寫加班對公司造成的浪費與不要必性,與老板達成一致意見:不增加人員的前提下連續兩個月不加班,就調了大小周,即一周單休、一周雙休。這個意見對于全體員工來說是比較振奮的,一下子發動了上下游部門的同事主動協助解決問題。在大家的努力下,公司達到了無加班的情況,順利調整成為大小周。
筆者經過這個親身經歷,對于加班總結為:加班不能成為常態,常態化的加班只能是生產線上的工人,IE工藝以優化到極致后的無奈。對于管理與技術人員的加班問題,應加強引導與流程優化、節點分劃來控制,從而提升效率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加班不是高薪的源頭,提升效率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