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學員們都會七嘴八舌地踴躍發言:為了賺錢、為了發展自己、為了實現自我、為了讓家人生活地更富足/快樂、為了為社會做出貢獻……各種答案,不一而足。
但無論是多么平淡、多么“高大上”、多么奇怪或“脫俗”的回答,這些個想法幾乎都可以“分揀”到三只“框子”里:一是,賺取金錢;二是,贏得職業機會;三是,追求工作的意義。
■ 賺取金錢
這是大多數人工作的首要目的。我們至少要養家糊口嘛;不僅如此,也都還希望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富足和體面的生活。俗話說得好,“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 贏得職業機會
職業機會是一個人要想長期在職場發展(或者說“持久地賺取金錢”)所必然依賴的東西,它包括學習與提升自我的機會、體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以及職業晉升的機會等等。一個人只有贏得了職業機會,才可能在特定的組織中獲得相應的職業地位,也才可能擁有更好的職業“錢景”和前景;同時,也還意味著他/她的自我評價和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可能會更好。
■ 追求工作的意義
從事自己所喜歡和擅長的工作、所從事的工作對社會有意義、工作的同時能夠兼顧個人的情感和家庭生活、工作不能有損身體健康和生活品質……等等,這些可謂是我們每個人對工作的附加要求。
進一步來講,可以把“工作的意義”理解為,我們對于工作所帶來的所有情緒/情感等體驗性回報的統稱。包括:工作本身所帶來的成就感、創造感和價值感,因工作而換取到的家庭富足與生活美滿,與同事共處所獲得的人際關系體驗,身為某企業組織的一員而產生的自豪感/歸屬感;更有甚者,對那些認為“長期不工作會很無聊或無趣”的少部分另類人群而言——他們是純屬“找樂子”才出來工作的,“追求工作的意義”則可以解讀為,他們從工作中獲取到了對個人生活狀態的調劑作用……
雖然每一位職業人或多或少都有這三個方面的要求,但不同人的要求是有所側重的:有的人更在乎金錢,有的人更在乎職業機會,有的人則更在乎工作的意義。二姐的觀察發現:正是這種差異,才導致了現實中人們的職業命運軌跡千差萬別;也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有的人在職場上持續地收獲到金錢、地位和喜樂,而有的人最終卻只能收獲到失落、怨懟和他人的不屑……
進一步觀察還會發現:工作意愿不足、能力提升緩慢、動輒就尋思“跳槽”、更有甚者連工作都懶得找(寧可在家“啃老”)……凡此種種,職業人所面臨的大量煩擾或困境,歸根結底,都要回到前文所提及的那個原點性問題上:工作到底為什么?如果沒有厘清這個本質問題、而僅僅是從現象層面來試圖解決各類職業問題,往往最終都是事倍功半的,甚至只是徒勞。
在了解了關于工作目的的三個“框子”以后,進一步的觀點又是什么呢?請容二姐我繼續叨叨下去——
一個太過在乎當下賺多少錢的人,在金錢的驅使下,往往會一再做出錯誤的職業選擇,最終反倒不能如愿以償地賺取到自己夢寐以求的金錢;不僅如此,他/她還極有可能會因此而失去許許多多的職業發展機會,最終使自己喪失在未來參與職業競爭的能力優勢。
明智的做法是,讓職業的發展能“匹配”上賺錢的念想;所謂“才華要配得上夢想”,想表達的也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只有在職業上持續精進,才可能獲得更可觀的金錢收益;沒有長遠的職業生命做支撐,賺錢的夢想則可能不過只是一個“夢想”而已。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那些更看重職業機會的人,就一定能夠在職業上獲得良好的發展——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恰恰會因為太過要強、太過急切和太過自信,再加上面臨著太多的外部誘惑,反而很容易出現判斷失誤,導致最終錯失大好的職業發展機會。
除此之外,那些太過于在乎“工作的意義”的人,也是可能面臨問題的。他們往往特別在意工作之于自己的心理感受,或工作之于情感和家庭的意義;說白了,就是極有可能把自我和家庭“凌駕”于職業之上。常見的結果就是,要么不屑于去承受工作所應承受之“重”,要么在工作面臨壓力時很容易憐惜自己,要么就是深陷于“無窮無盡地探究人生意義”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這樣一來,他們可能在特定的生活階段或時間周期里,能夠維持心理的平衡和家庭的和諧;但長期看來,至少在職場上,他們是不大可能達成預期的。
小結一下:在我看來,這三個“框子”里的東西,應該是因應每個人人生的不同階段、而分配以不同的權重;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這三者之間最好能夠維持一種“動態”的均衡狀態。二姐認為:只有那些知道和能夠處理好這三大工作目的的關系的人,才更有可能真正在職場上持續地收獲喜悅,并由此而成就自己的喜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