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管理智囊檔案
姓名:劉寶紅
職位:西斯國際執行總監
資歷:在采購和供 應鏈管理領域有十幾年的豐富經歷,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和小批量行業 。暢銷書《采購與供 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作者。
公司:西斯國際(CSCS International)總部美國硅谷,專注供 應鏈、運營、采購和計 劃領域的培訓與咨詢,幫助本土企業提高國際競爭水平。
公司網址:www.scm-blog.com
而問題就出在當地的合作伙伴,即供應鏈的最末端。原因很簡單:這些末端伙伴往往管理最不完善、設施最落后、人員培訓最差,有的規模也很小。這就是物流管理中常說的“最后一公里(或英里)問題”。供應鏈的能力由其最薄弱環節決定,不管是快遞,生產制造,還是供應鏈多階段庫存,都是鐵定的規律。
這讓我想起一個福特汽車的案例。福特的一條供應鏈產能不足,連查幾道供應商,原來是幾級以外的一個模具供應商的問題。這個模具供應商規模小,沒法及時擴展產能,以應對新款車的銷量大增,結果造成福特丟失很多業務。2008年以來給波音“夢想”787制造了很多問題的緊固件,先是質量問題,后是短缺問題,是供應鏈末端的另一個案例。這并不是說一定是末端的供應商的問題,比如在波音的案例中,規范不清楚據說是根源。但結果都一樣:在供應鏈中,一些看上去細枝末節而且遠離大家視線的問題,往往成了大問題。
其實這些供應鏈末端的事兒,用英語里的一句話說,是where the rubber meets the road(橡膠輪胎碰到路),是真正的增值活動發生的地方,一點兒也容不得疏忽。但是,因為面太廣,管理資源有限,管理上的難度很高。比如就緊固件來說,光一架787就需要四五萬只,從指甲蓋大小的鉚釘,到尺把長的鈦螺釘,有鋼的,有鈦合金的,多種多樣。雖說在787上是供應鏈的末端,但緊固件本身又有很復雜的供應鏈,例如需要有特殊的材料、嚴格的加工工藝、經驗豐富的工人等,其技術含量和復雜度之高,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而且形成一個獨特的行業,市場主要由美鋁等三個巨頭瓜分。
2001年“911”事件后,飛機行業陷入全面衰退,波音大幅下調生產;空客雖然沒有減產,但也沒有按照原來的計劃增產;航空業的維修業務也下降。這些都導致緊固件行業大幅下調產能,比如美鋁的緊固件業務就砍掉了40%的員工。大幅衰退以后就是大幅上揚。商用飛機、大型客機、軍 用戰機的產量都大幅飆升,波音和空客的產量達到歷史最高,緊固件行業就產能短缺,跟不上了。一些原材料也開始短缺,比如在正常情況下,這些原材料的采購前置期約16個星期,在短缺時一路飆升到5年。波音的供應商紛紛加大訂單,讓緊固件供應商加急趕工;緊固件供應商沒法判斷需求的真假,難以分配,波音不得不介入,整合供應商的需求,直接跟緊固件供應商交涉,再分配給各供應商。小小緊固件,讓波音和整個供應鏈忙了幾年,恐怕沒幾個人能預見到。
那么如何對付供應鏈的最末端問題呢?其一是對于重要的下級供應商,要有選擇、有針對性地直接管理,就如前文案例中提到的蘋果和本田美國(相關文章:蘋果和本田的下級供應商管理)。比如對于本田美國來說,在成本、質量、消費者滿意度等方面影響大的下級供應商,本田美國負責直接選擇甚至管理。對于技術含量高的下級供應商,蘋果也會深度介入管理,而不是依賴富士康等一級供應商來管理。對于很多本土企業來說,規模太小沒有資源、能力來管理下級供應商,只能依靠市場;規模太大的往往管理粗放,對整個供應鏈缺乏深度了解,不能系統理解供應鏈的風險,其實也是“靠天吃飯”。小公司不得不靠天吃飯,大公司就不行:同樣的風險,對大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的影響,要遠超小公司。公司越大,供應鏈中斷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就越不能忽視供應鏈末端。
其二是要建立供應商管理系統,確保尋源和供應商績效管理的質量,即在產品開發時找到合適的供應商,在后續管理中管好供應商績效。在一些本土企業里,供應商管理非常薄弱,表現在供應商選擇上隨意性大、供應商績效管理上流于形式,有訂單 管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供應商管理。在字面上,供應商管理和供應鏈管理只有一字之差,在產品成本70%左右來自供應商的情況下,供應商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內容,再強調也不為過。我會在以后的篇幅中專門講這個問題,以及如何建立有章可循的供應商管理體系。
找到了合適的供應商,要幫助、促使他們系統地管理下級供應商,從而更好地解決供應鏈末端的問題。這是個很大的挑戰。我十多年前剛到硅谷,說是供應商業務經理,其實干的就是催料的活兒——經歷了2001年的高科技泡沫破滅,整個行業開始全面復蘇,供應商產能吃緊,特別是下級供應商,短缺嚴重,上至總監,下至采購員,無不成了“首席催料官。”有一次,一起催料的高級物料經理說,你知道我們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嗎?就是沒法讓供應商按照我們管理它們的方式來管理它們的供應商。這有道理。與年銷售額動輒成十億甚至幾十、幾百億的采購方相比,供應商一般規模都比較小,哪能負擔得起昂貴的人工成本,雇一幫MBA或者資深人員來管理供應商?哪能建立起完善的供應商管理體系,系統統計、管理供應商績效?越往供應商的供應商走,這問題越嚴重,應了供應鏈末端的說法。
那作為采購方該怎么辦呢?供應商開發是一個選擇,即幫助一級供應商完善它們的管理體系,并幫助他們培養他們的下級供應商。作為供應鏈核心企業的采購方,它們有更多的資源、專家,具備幫助一級供應商、二級供應商的能力,缺的是這個心態。在崇尚市場的西方國家和重視短期效益的國內,這確實意味著觀念轉變。如果一級供應商實在沒能力,那就越過一級供應商,直接管理二級供應商,雖屬下策,但如果一級供應商確實沒能力管理二級供應商,這未必不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半導體設備制造行業,二級、三級供應商往往技術含量很高,一級供應商不一定具備相應的技術,所以很難履行管理責任。于是,設備原廠往往直接管理二級、三級供應商,以把好技術和質量關。這也應了供應鏈優化的一個基本原則:誰能干得最好、最經濟,就該由誰來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