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懼怕、不解、憂心忡忡的一樁事兒是:交情絕對普通的女性之間對話,莫名加上這個稱呼—“親愛的”。
隔壁辦公桌的Amanda說,“親愛的,你穿的這件開衫真好看。”你接起電話,客戶的女秘書告訴你:“親愛的,我把王總的行程表發給你了。”你去吃午飯在電梯里遇上旁邊公司連名字也叫不準的女孩,她歡呼著:“這么巧啊,親愛的,你也去吃飯哪”……你被全世界的甜蜜搞得心煩意亂,準備上網清清靜靜地購個物,那些藏在聊天工具后面、你一輩子也見不上面的賣家對你說:“親,剛上新貨,你慢慢看哦!”
是的,這世界早就在悄悄變得肉麻。利用輕飄飄的“話語”套近乎,不用說是最經濟的方法。可是,初次見面的男人間互相勾肩遞煙,兩杯黃湯下肚后便互叫“兄弟”沒個完的場景,并不會令我難受排斥;為何僅對女人間嬌俏的親昵話兒無法免疫呢?
如果兩個女孩間真心要好,這真心會讓她們小心而羞怯,她們頂多用英文名、小名、外號稱呼對方,更多的時候,她們莊莊重重地叫對方的全名。“王小芬,我的這雙鞋大了你拿去穿。”“你又不試就亂買東西啊,劉雅麗。”—那么王小芬和劉雅麗一定是不錯的朋友。
把“親愛的”這類不實又不當的叫法掛在嘴上當外交開場白的人,犯的不僅是過猶不及的毛病。英文對白中一句“oh,dear”純粹是潤色語調的利落音節,可放在普通話里,就變成觸目驚心、鏗鏘有力的臺詞。它明明就是專屬于愛人之間的。當然你可以說“親愛的……媽媽”、“親愛的……老師”,但當只剩這三個字在舌尖上打轉時,那種曖昧和溫柔,只有情侶間的氣場才配套。
女性之間的親密,最沒勁的就是那種替代式的、假鳳求凰的親密。我指的不是同性互相慕戀的淡淡情愫,而是刻意的、角色扮演式的生硬調情。比“親愛的”這一稱呼更可憎的,是大學時代女同學互相叫著的“老婆”、“老公”。在水房刷牙的時候聽到此起彼伏的這叫聲,我不禁恍惚:真的要好、喜愛對方到了這樣的地步嗎?如果真是大膽出軌的一對,倒是令人肅然起敬的,但問題是不久二人各自交了男友,這蜜糖般的稱呼即刻調轉方向。
在夜場爛醉的卡座里,常能看到兩個女生熱舞貼面,有時還有蛇吻奉上。作為一個女人,我知道她們在干嗎—很多女人都認為,和另一個女人狎昵,是讓自己更性感、并有種不在乎的瀟灑手段呢。可我沒想到半醉的某平常男瞥一眼她們就說“最看不起這樣的,不過是想讓我們泡。”—居然連男人也看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