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規劃師回復對方的答案,或許跟很多人一樣:當然應該選擇后者了。
因為沒有比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更重要的事情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
康永老師說過:
“別隨性的把興趣當成職業,只是興趣的時候,不需要任何人點頭,你愛怎么做都是你自己的事。一旦把興趣變成職業,就需要遭遇的每個人點頭。興趣變成了任務,花園變成了戰場。”
與其做喜歡的事,不如做擅長的事。
喜歡是一件非常私人且易變化的事情,并且你能為你的這份喜歡堅持多久呢。
而有些工作我們或許沒有那么喜歡,但因為經過很長時間的積累和努力,卻是我們擅長的,因為這份擅長而對這份工作很篤定且有控制感。
因為幾乎沒有人會喜歡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但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也就是擅長了才有興趣,慢慢地,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01、生活的意外,無法規劃
李笑來老師說過“我們的生活充滿意外,并且總是意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斯坦福大學約翰福音克拉姆博茲在他的《運氣并非偶然》一書里說“我的一生以及整個事業都在被不可預期的事件影響著。”
看似安全而穩妥的規劃在如今瞬息萬變的時代,顯得有些矯情而不接地氣。
并且很多人規劃,僅是依據自己的專業,家人的喜好,做規劃之前的需求,甚至聽從了一個咨詢規劃師的建議。
我一直覺得,相比較所謂理性的條條框框,不如隨性一些,從自己最真實的內心出發。
我們一生所做的事,大都是在試錯,對于人生,沒有人能像解釋數學或物理學原理那樣給出普適的公式。
并且過于周全和精密的規劃,反而限制了我們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若沒有太多的束縛,我們可以輕裝上陣,從心出發,會對自己的未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更加清晰。
并且生活中帶給你的驚喜,往往并不是規劃出來的。
02、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經常會有一些讀者問我:
“我剛從事HR工作,我是選擇單一模塊,還是做全盤,哪個更有發展?”
“我現在所在的公司就我一個HR,做的很不規范,我要不要辭職?”
第一個問題,如果從字面上來說,剛進入一個行業,當然是接觸全盤更能鍛煉你的綜合思維和能力。但也要因人而異,不代表真的選擇單一模塊就沒有發展。
與他從事的行業、所在區域的地域性以及對方的個性也有關。
而第二個問題對一些人來說,或許應該選擇離開,但對某些人來說,踏實的積累當下或許更重要。
我們總喜歡在遇到問題或困惑時,習慣問別人,想從他人那里獲得一些意見或建議。
但往往,我們問過更多人意見之后,反而更不知所措。
因為每一個人給你的建議,其實更多的是從他自身的角度出發。就像兩份工作,一份錢少事少離家近,另一份錢多事多離家遠。
或許你會傾向于選擇后者,因為你需要更多成長和挑戰。但不代表選擇前者的人就是錯的。
因為你們的需求不同,工作賦予你們的意義也會不一樣。
智者可以認真傾聽別人的建議,但絕不盲從別人的腳步。
沒有人會像我們自己一樣了解自己,也沒有人會像我們自己一樣關注自己。
所以,與其遇到問題第一時間就尋求他人建議,不如先學會如何深入了解自己,對自己具備更正確的認知。
03、與其費盡規劃,不如做好當下
我們每天都在做計劃。
計劃學一門外語,計劃每月至少閱讀一本書,計劃每年遠游一次,計劃二年內加薪升職。
但真正按照原定計劃付諸實施的人或許不到50%。
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學習,公司效益不好加薪升職成了奢望。
計劃過于長遠和籠統。并且沒有明確自己最終的目標,反而忘記了自己為什么而出發。
而只有當期限越短、計劃越清晰,目標才越容易實現。
每天都學一點英語,每天翻看書籍的1/20,將領導每天交付你的任務做到超出他的預期。
做好這些當下,遠遠比所謂的宏偉而豐富的規劃重要的多。
與其做動輒五到十年的規劃,不如先靜下心來努力走好當下的每一步。
行動是改變自己的眾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時候,只要開始行動,哪怕事先并無規劃,往往也會有收獲。
但反過來若無行動的規劃肯定沒有任何意義。
不用焦慮,不用刻意用外在的一些規則或準備來填充自己,顯得自己很努力。
而是腳步放慢一些,保持內心的安寧,做好眼前事。因為規劃再周詳或久遠,都不如每天進步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