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來,我服務于“外”字頭的各種企業已經有十個年頭了,現在也基本人到中年了。回想起加入外企的動機,還要回到十年前。
1999年,我還在某省會城市的一個設計院工作,由于項目的關系,跟一些外企公司的員工有過很多打交道的經歷。每次設計聯絡,他們都西服革履地從北京飛來,住在我們這個城市最高檔次的酒店,拿著筆記本電腦,以及寫滿外文的資料,跟我們侃侃而談。當初我是一個畢業將近十年的工程師,對這些人除了羨慕還是羨慕,羨慕他們出差的待遇,羨慕他們流利的外語,羨慕他們開闊的眼界,給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后一定要加入外企!
加入外企的過程其實很偶然,也很簡單,現在混在外企久了,知道進外企其實就是一層紙,更多的是靠運氣。過程我就不細說了,總之我如愿以償地加入了曾經仰視的外企,然后就是不斷地跳槽,現在供職于一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徹底地圓了自己十年前的夢,成了每天北京地鐵十號線國貿站螞蟻搬擁擠的人流中的一員。
二,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么?
這個問題,也是我最近考慮許久的問題,彈指一揮間,在外企十年了,我得到了什么?我學到了什么?我還能得到什么?我還能接著學到什么?
經過不斷的思考,我給出了十年后的答案。
外企十年,我得到的包括:
一份看起來不錯的薪水但是絕對中等偏下的生活質量;
我學到的主要包括:
供職公司生產的設備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將它們銷售出去;
看起來還可以的英語口語和寫作能力;
外國人是如何想事情的。
我還能得到什么?
答案:面對更年輕人競爭朝不保夕的飯碗!
我還能學到什么:
答案:除了吃當年設計院的老本,真的沒有什么能學到的了。
三、我對外企的理解和外企供職人的出路
其實,國內的寫字樓外企,跟現在的制造業,沒有本質的不同。制造業那些血汗工廠,是利用國內廉價的勞動力跟自然資源,生產出產品銷往海外;國內的寫字樓外企,也是利用廉價的大學畢業生以及從國企跳槽人員的人力成本,把國外的高價產品銷往國內(產品或者服務)。
所以,中國的外企,其實就是一個賣產品的公司,而不是開發產品的地方,它所需要的,僅僅是能夠幫助它賣東西的人而已,換句話來講,外企的人其實都是銷售人員,只不過崗位不同而已。
那么,銷售團隊需要多高的知識能力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外企,絕大多數的所謂“技術”人員需要做的,就是了解本公司產品的性能(無法全部了解,總有許多黑匣子是無法破譯的),然后千方百計地把他放在給客戶做的技術方案中,然后就是忽悠客戶接受你的方案。
如何忽悠客戶呢?很重要的是包裝。
外企的人出行都乘飛機,都住高檔賓館,這是公司形象;
外企的人都能講點哪怕中國式的外語,時不時帶幾個老外出去,證明自己的東西跟國內的不同;
外企的人,辦公室助理都是年輕的小姑娘,人稱Office Lady,出去的男士達多西服革履,提著電腦包。
有時我真想撕下這些人的畫皮,那些年輕的助理們,干的是什么活呢?接電話,發傳真,給老板泡茶,給出差的人訂機票。當青春離你們遠去,久了不說,就35歲,在這之后,如果升不上個行政主管什么的,辦公室還能看見這些大姐(候補阿姨)們的影子嗎?臉蛋如青蘋果一般的小女孩兒們每年都從校門踏入這個社會,端茶倒水的活計是不需要資歷的,能干的人總是社會上一招一大把。
還有,那些年輕的“工程師”們,干的是什么活呢?所有的技術方案都是為了賣出自己的產品,一次次地拜訪客戶,一次次地談價錢,天上飛地下跑。為出售產品而設計的技術方案不會有太高的技術含量的,但你念過四十,當你跑不動的時候,眼睛亮晶晶如星星的小伙子們又從校門出來了,他們有的是青春,有的是干勁,要的是業績,不講究的是工資。這時你跑不動了,工資卻是人家的兩三倍,老板要的是誰,還用問嗎?
在我每天上班的寫字樓里,幾乎很難看見年齡在45以上的男人。
人到中年的我,很想知道自己未來的去向。天涯上的同學們呀,誰能告訴我,45歲以后,外企的人都去哪里了呢?